|
尊敬的何书记:
您好!
我是济源籍的复旦大学在校学生。今年暑假,我组织其他三名复旦大学学生,开展了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实践活动,重点对“王屋琴书”的现状与保护进行了调研。
王屋琴书是济源市王屋山区独有的曲艺品种,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2007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王屋琴书已经处境濒危、接近失传。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访了济源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李瑞芳女士、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副理事长王世平先生、王屋琴书的代表性传承人刘天杰老人、王屋山风景区王屋琴书说书组。同时,我们走进社区、街道、公园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对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王屋琴书的保护与传承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措施不到位、保护经费匮乏、缺乏传承人等一系列困难局面。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加强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展示我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3、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多渠道筹资,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
4、举行多样化的交流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走出去,进行相关的演出,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同时也可以在社区开展曲艺茶座等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群众,丰富群众的日常生活。
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支持和一定补贴。
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外,还应该关注城市的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它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精神内涵的所在。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建设城市文化的重要方面。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需要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关注!
此致: 敬礼!
复旦大学学生 赵丹坤
2012年9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