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社区

 找回密码
 5秒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76|回复: 0

浅谈导游词翻译中的意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2 16: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前言
目前国内旅游业正迅速兴起,国际友人在国内旅游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跨文化交流就由此产生。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我们所进行的旅游景点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一过程一直由翻译为主导。如何能将跨文化交际更好的表达出来?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还有学界泰斗钱钟书在《林纡的翻译》中指出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一一“出神入化,即化掉境。

中国加入肝0后,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外籍游客。如何能更好、更准确、更清晰的表达出景点的秀丽、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对导游的导游词的翻译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国内的涉外导游中相当一部分人只会背着生硬的导游词进行讲解。风景看看也就知道了,但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谁人能晓?跨文化交流就成了问题。所以,对涉外导游词意境的研究就成了必然趋势。

二、意境的表达

既然是翻译,就会涉及原文和译文,译者和听众。翻译的顺畅与否取决于译者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译者的理解能力决定了信息的准确传达,语言表达能力则决定了译作的接受度,而审美能力决定了译作的美感层次。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所谓意境,是指文字和思想的交融,能够使别人感受到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译者首先要感知原物的意境,再通过审美的作用,使心物合一,获得审美意境,然后再用语言表达意境。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清王夫之论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王国维至少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他的意境概念:1、总体解释性的,用以说明文字之为美的普遍构成;2、具体取向性的,用以表示“上焉者”的理想指标。导游词翻译的目的在于把中国的文化真实地展现给国外游客。

翻译首先要求真实性,就是通过真实的表达和叙述,对旅游景点的文化信息、景点名称、历史人物做出真实的翻译。就景点名称翻译而言,按拼音音译或从字面意义直译出来是不够完善的。比如:南京的雨花台风景区。景区周围的指路牌、宣传牌上,有的将雨花台风景区翻译成,有的是他肪,还有的直接译成汉语拼音仇如。有市民反映了这个疑惑,发现雨花台景区的翻译不统一后,他专门到网上查询,然后发现有网友已经在网站上发帖,称是山寨英语,简直就是把“雨花台”三字一一拆开,再逐字翻译成英文,其程度不亚于忉办。南京地名专家薛光指出,雨花台景区的地名标牌上,“雨花台”只能直接译成汉语拼音仇油。用英文翻译或者中英结合都是明文规定不允许的,更谈不上什么所谓的山寨版了。”薛光明确的说,这是因为,1977年在雅典举行的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我国提出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的提案。看来,导游词中对于景点等专有名词的翻译首先要遵循国际标准的大前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5秒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济源社区论坛 ( 豫ICP备11010625号 )

GMT+8, 2024-5-17 14: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